2023.12.07
小孩發燒怎麼辦?
常常看見焦急萬分的父母抱著孩子衝來診間:「醫生!我的孩子燒到40℃了,該怎麼辦?」、「我兒子一直高燒不退,腦袋會不會燒壞掉?」、「我女兒發燒一個星期了,她會不會有什麼問題?」以上情境,對於家有幼兒的家庭來說,都是常見的狀況,但也是許多父母心中的一塊大石頭。畢竟,每每在家中寶貝發燒的夜裡,總是特別地輾轉難眠、不知所措。究竟,小孩發燒了,該怎麼辦才好呢?
 
  1. 發燒的原因與影響
    • 為什麼會發燒?
人體的體溫,是由位於腦部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所控制。平時不生病的狀態下,一般體溫會維持在37℃左右。但是人體因為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的時候,發炎反應所製造的一些化學物質,就會作用在體溫調節中樞,而使得體溫的定位點上升,於是人體會進行很多生理反應,而使體溫升高,當身體內部的中心溫度≧38℃就定義為發燒。
 
  • 發燒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呢?
研究顯示,適度的發燒可以提升免疫能力,對疾病康復有幫助。而且人體對發燒有調控機制,一般不會超過41℃,所以不會直接對腦部或其他器官造成傷害。生病的時候會發燒,算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,目的在於增強對疾病的抵抗能力。但發燒時,會加快身體的代謝速度,如:增加氧氣消耗量、二氧化碳製造量、心臟輸出量及水分的散失。患有嚴重心臟病、嚴重貧血、慢性肺病、糖尿病與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的兒童,可能無法承受這些多餘的負擔。另外,少數兒童(10%)因為體質因素,在年齡6個月至6歲間,可能會因為急性高燒而導致腦部細胞膜電位不穩定,誘發熱性痙攣,故需多加留意。
 
  1. 發燒處置step by step
  • 什麼狀況需積極退燒?
專家建議,如果體溫沒有太高,也沒有引起特殊不舒服,尤其當體溫沒超過39℃的時候,並不需要積極退燒。然而,發燒對於下列情形的負面影響較大,當體溫超過38℃以上,就可以考慮積極退燒:
  1. 孕婦
  2. 慢性肺病
  3. 慢性貧血
  4. 嚴重神經肌肉疾病
  5. 曾有熱性痙攣或癲癇發作
  6. 併發心衰竭的心臟病或發紺性心臟病
  7. 糖尿病與其他代謝異常(例如先天酵素缺乏)
  8. 其他因為發燒而有特殊不適症狀
 
  • 退燒的方法有那些?
    1. 藥物退燒法:包括口服、肛門塞劑、注射之退燒藥。兒童常用的退燒藥包括對乙醯氨基酚(acetaminophen)、異丁苯乙酸(ibuprofen)與diclofenac等。年齡小於18歲的兒童,不可使用阿斯匹靈(主要化學結構為水楊酸)退燒,以免造成腦或肝臟的損害,甚至導致雷氏症候群*。目前台灣地區上市的注射型退燒藥,主要成分為水楊酸,故不宜使用於18歲以下的兒童。
    2. 物理退燒法:包括冰水枕、低溫毯、散熱貼片與溫水拭浴。物理退燒法只能加速散熱,並不會矯正發炎反應所引起腦部體溫定位點的異常上升現象,所以發炎性疾病不應單獨直接使用物理退燒法,以免徒增無謂的能量消耗。應該先給予退燒藥物,下降體溫定位點的設定溫度後,再搭配物理退燒法幫助退燒。
 
  • 什麼狀況需立即就醫?
當發燒合併下列危險徵兆時,需立即至兒科專科醫師處診治:
  1. 三個月以下嬰兒出現發燒
  2. 出現尿量大幅減少或哭泣時沒有眼淚等脫水徵兆
  3. 意識不清、持續昏睡;未發燒時,燥動不安、眼神呆滯
  4. 痙攣、肌抽躍、肢體麻痺、感覺異常
  5. 持續頭痛與嘔吐
  6. 頸部僵硬
  7. 咳痰有血絲
  8. 呼吸暫停、未發燒時呼吸急促、呼吸困難、吸氣時胸凹陷
  9. 心跳速度太慢、心跳不規則
  10. 無法正常活動、例如不能爬樓梯、走路會喘
  11. 皮膚出現紫斑
  12. 嘴唇、手指、腳趾發黑
 
  1. 發燒常見問答集
  • 我的孩子燒到40℃了,該怎麼辦?
適度的發燒可以提升免疫能力,對於疾病的康復有幫助。但發燒時會增加身體的代謝速度,如:增加氧氣消耗量、二氧化碳製造量、心臟輸出量及水分的散失。少數兒童(10%)因為體質因素,在年齡6個月至6歲間可能會因為急性高燒而導致腦部細胞膜電位不穩定,而誘發熱性痙攣。因此,當兒童因為發燒(體溫>38℃)而產生身體不適時,可以先給予藥物(口服或肛門塞劑)退燒後,再搭配物理退燒法(包括冰水枕、低溫毯、散熱貼片與溫水拭浴)輔助散熱退燒,並適度補充水份。
小孩開始發燒時,可能出現手腳冰冷、畏寒與寒顫的情形,此時可適度添加衣物,等待體溫上升、手腳變溫暖後,就需要減少衣物與蓋被,以幫助散熱退燒,此時若再過度包覆衣物與棉被,只會阻礙熱量的散失,對於退燒沒有幫助。
 
  • 我兒子一直高燒不退,腦袋會不會燒壞掉?
一般來說,41℃以下的發燒,並不會對腦部或其他器官直接造成傷害。除非長時間維持42℃以上的體溫,才可能造成蛋白質變性而破壞腦部,但我們的腦部有體溫調節機制,正常狀況下,是不可能出現如此高溫的情形。一般傳說中發燒把腦袋燒壞的故事,是因為病人本身患有腦炎、腦膜炎等中樞神經感染的疾病,而引起相關的後遺症,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其中一個伴隨症狀,並不是元兇。
當發燒合併出現意識不清、持續昏睡;未發燒時,燥動不安、眼神呆滯、痙攣、肌抽躍、肢體麻痺、感覺異常、持續頭痛與嘔吐、頸部僵硬時,建議立即至兒科專科醫師處診治,以評估是否有中樞神經感染的可能性。
 
  • 我小孩發燒一個星期了,會不會有什麼問題?
發燒的兒童,若精神、活力與食慾還不錯,大部分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,少部分是細菌感染,或是其他疾病引起的發燒。大部分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,一般平均會在3-5天左右退燒,只有少數幾種病毒感染(流感病毒、腺病毒、EB病毒等…)可能會持續發燒一星期。因此,若家中幼兒已經發燒滿一星期且無退燒跡象,或是過程中合併出現危險徵兆(見前文所述:“什麼狀況需立即就醫”),建議您立即帶小孩至兒科專科醫師處就診,以評估發燒的原因並給予進一步相關處置。
 
希望藉由以上觀念的釐清,能幫助您對於兒童發燒有更多的認識,在日後家中寶貝發燒時,能不慌張,不再手忙腳亂!
 
參考資料:
  1. 兒童發燒生病處置建議—台灣兒科醫學會
  2. 兒童發燒問答集  第二版—台灣兒科醫學會